新聞詳情
拇指外翻及其危害什么是拇指外翻? 有的人拇趾向外撇,而大拇趾的跟部又向內收,使得前腳像個三角形的“大蛇頭”,這就是拇外翻。大拇趾外撇嚴重者可以位于第二、三足趾的下面,將第二、三足趾頂起來,日久可形成錘狀趾。大拇趾跟部(實際上是第一跖骨)內移后,使得該處極為隆起,容易與鞋形成磨擦,天長日久,該處皮膚和皮下有關組織增厚、紅腫,滑囊形成,而產生拇囊炎。引起疼痛,局部潰爛后可造成感染,拇外翻畸形病人因為前足生物力學發(fā)生異常,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(硬繭子或“雞眼”)。使走路引起疼痛,病人無履可適,給工作、生活帶來不便和痛苦,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。 拇外翻是如何發(fā)生的? 首先有先天性遺傳,70%的患者有遺傳因素且多數(shù)為母系遺傳。 后天因素有不適當?shù)呢撝?、站立行走過久、外傷、穿用鞋幫較硬的尖頭鞋、高跟鞋等原因,使行路時足前方受力,拇趾擠向外側,促進和加重拇外翻的發(fā)生。風濕性關節(jié)炎、類風濕性關節(jié)炎常因關節(jié)破壞形成半脫位,呈拇外翻畸形。由于拇長伸肌、拇長屈肌和拇內收肌緊張牽拉,拇趾沿其長軸旋前外翻趾甲向中線,并繼續(xù)加重,在內側的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內側頭及其內籽骨向外移位,失去外展作用,進而在外側的拇內收肌與拇短屈肌外側頭攣縮,外側關節(jié)囊攣縮并增厚,拇趾向外半脫位,腓側種籽骨移于第一、二跖骨頭之間,拇趾外翻推動第一跖骨內翻,使足橫弓加寬,至跖骨頭內側被鞋幫擠壓摩擦,發(fā)生拇囊炎,疼痛,進而第一跖骨頭變大形成向內側突出的骨贅。由于拇內收肌緊張勞損,足橫弓變平,第二、三跖骨頭向跖側塌陷,負重、摩擦致該處皮膚增厚形成胼胝,拇趾向外翻,擠壓第二趾,占據(jù)二趾之位置,將二趾抬起與拇趾重疊,使二趾跖趾關節(jié)過伸,近趾間關節(jié)屈曲,成為錘狀趾,突出于拇趾與第三趾背側,近趾間關節(jié)背側受鞋面摩擦、擠壓,亦產生胼胝疼痛。 拇跖趾關節(jié)處于半脫位的位置,在長時間不正常應力的作用下,逐漸出現(xiàn)骨關節(jié)病,關節(jié)軟骨破壞,骨質增生,關節(jié)間隙變窄,更為疼痛。 患有拇外翻如何進行治療? 手術治療拇外翻仍是目前治療的一種主要手段,其手術方法有200多種,因截骨部位不同,又分為:①近節(jié)趾骨截骨術;②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術;③第一跖骨干部截骨術;④第一跖骨頸部或頭部截骨術;⑤第一楔狀骨截骨術。 合并錘狀趾、足底胼胝疼痛怎么辦? 拇外翻病人特別是中、重度者,由于拇趾向外翻,擠壓其他趾,將二、三趾抬起(尤其是二趾),與拇趾重疊,使跖趾關節(jié)過伸,近端趾間關節(jié)屈曲,成為錘狀趾,趾關節(jié)背側受鞋面的摩擦、擠壓,產生胼胝體疼痛,一般說拇外翻角超過35°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錘狀趾畸形,由于第二跖趾半脫位,而跖骨頭被壓下垂,使該跖骨頭先于其它跖骨頭接觸地面,加之第二、三跖骨干由于跖楔關節(jié)所限,背伸活動能力要少于四、五跖骨干,更增加了第二跖骨頭的負重,形成了該跖骨頭下的疼痛性胼胝。 錘狀趾是拇外翻并發(fā)畸形,并以二、三趾為多。在治療嚴重拇外翻合并錘狀趾畸形也用小切口作趾間關節(jié)的成形術,并根據(jù)病人的癥狀相應地施行二、三、四跖骨頭下截骨抬高術。但同時很多合并輕度錘狀趾的病人,術后經過鍛煉,錘狀趾及胼胝體均可消失。 拇外翻如何預防? 拇外翻的預防是非常重要的。對于早期或輕度的拇外翻病人,可以使用拇外翻矯正帶,有助于減輕癥狀。此外,對于術后病人或輕度拇外翻者在選用鞋時以鞋頭平寬的為好,鞋跟不宜太高,對于早期病變者,疼痛較輕,可采用非手術療法,包括按摩、搬動拇趾向足內側、在沙土地赤足行走、鍛煉足肌、熱敷和休息等,在兩側第一趾套橡皮帶作左右相反方向的牽引動作,每天4次,每次5―10分鐘。或將橡皮條套在所有足趾上,足趾做分離動作。
文章分類:
病理
|